1983年秋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已吹遍市郊大地,联产承包制也已经在青浦推开。这时,大家想的更多是,怎样才能富起来,走上富裕之路。
一天,赵屯乡梅桥村的农民张志仁,从上海回来,手里拿了几株貌不惊人的小苗。
“这是什么?”大家看到张志仁兴冲冲的样子问。
“这叫草莓,现在市面上还没有,宾馆里还要从国外用飞机运来供应哩!”
“啧,啧,真像棵蛤蟆叶!种在路边,挑野菜的也不要。”有人怀疑地说。
“你从哪儿弄来的?”有人问。
“我专门从上海农科院园艺所买来的,好大的面子……”
“嘻嘻!倒像棵金钱草。”
看热闹的人走了,张志仁像伺候金娃娃一样,把它种在场角的菜地上,精心看管,按照园艺所的要求,施肥除草松土。
一个冬天,草莓苗纹丝不动,似乎在“考验”新主人的耐心。
可是立春以后,它就开始萌动,几场春雨,它既伸腰又伸腿,到了清明节,竟然开出白色小伞似的花朵。
村上的人也很关心,经常来“探望”新客人,大家都在琢磨,这貌不惊人的小花,会结出什么果子来呢!
花谢了,花茎上留下小小的一个绿色圆珠。接着,圆珠膨胀,长成混圆中间微凹的灰白色果子。
“这就叫草莓?”看的人不满意地问。
“它还要长哩!资料上说:成熟的果子该是红色的。”张志仁说。
大约在花谢后一个月,果实开始泛红,又过了几天,竟然面目一新,成为鲜艳的红果子。
张志仁小心翼翼地采下20多颗成熟的草莓,送给村上的人们尝新。嗬!入口就化,甜中略带酸味。
“宾馆里多少钱一斤?”有人问。“外国空运来的要60元一斤。”
“别说60元,600元一斤也值得。”
这3株草莓苗和20多颗草莓,竟成了赵屯致富之路上的“星星之火”。在乡党委和乡政府领导下,到90年代,种植草莓在赵屯“星火燎原”,成了赵屯农业生产的“半壁江山”。
闯过“五关”
草莓之乡的美称,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赵屯的同志说:“我们是一步步、一关关走过来的。”
张志仁引种草莓成功,消息传到乡农业公司,公司派了专人赶到市农科院园艺所,査看了有关草莓的资料。1984年,乡农业公司引种28株,再度试验,又获成功,并积累了栽培经验。1985年,公司把自己的种苗交给乡种子场育种,准备推广。乡农业公司还会同市农科院编写了草莓栽培技术纲要。
经过这三年的试验和摸索,确定草莓适宜本地种植,这才开始大张旗鼓地宣传发动。1986年,草莓面积达到2亩并种上了刚从园艺所引进的“宝安早生”新品种。
引种推广,这是第一关。
乡农业公司认为:草莓是引进作物,引进的事物起点要高,不能跟在人家屁股后面,因此一开始就抓品种复壮,推广“无(毒)菌小苗”。因此,赵屯草莓一露面,就以其高优的品质享誉市场。在这方面,市农委、市农科院给了很大的支持。
在推广中抓住品种质量和实施无毒种苗栽培,这是赵屯草莓前进道路上的第二关。
草莓产量高,产期集中在5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能不能让草莓的生长期提前?具有长期种菜经验的赵屯农民,自然而然想到了“设施农业”,他们通过管棚、小环棚、地膜育秧等技术,竟然把草莓的“产期”从1个月左右延长到7个月。现在,从11月下旬开始到第二年的6月中旬,都有草莓上市,春节前后可以持续保持每天十吨以上的上市量。农民们发觉,设施农业成本是高了点,但产品售价可达每斤10元以上,5月份开始草莓价格下降,但这时正是产草莓高潮——农民们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悟出了道理。
以设施农业闯过延长供应期关口,这是第三关。
1995年5月17日,由市农村党委、市农委主办的“郊区动态”第52期介绍青浦赵屯草莓有关情况
赵屯草莓从1986年的2亩面积,发展到1998年已超过8000多亩,几乎占全乡耕地2.6万亩的1/3,会不会影响粮食生产?乡领导在推广草莓之初,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草莓占地的时间,主要是春熟,水稻种植可以运用地膜育秧、抛秧、插播等办法,可以保证粮食生产。
人们还发现:种草莓期间施下的大量肥料以及收摘草莓后翻耕入地的植株,竟是水稻生长的优质肥料,可以争取亩产稻谷千斤以上的产量。为此,乡农业公司推出了5-6种套种方案供农民选择。1997年,尽管种草莓7000多亩,但谷、豆、薯类播种面积仍超过3万亩次,晚稻亩产1100斤,大致和全县平均单产持平。
闯过套种关,确保粮食生产,这是第四关。
前已述及,草莓生产产期集中,尽管拉开了上市期,但每年5月下旬到6月中旬大约个把月时间,仍有大量草莓上市,乡政府每年从5月中旬开始,就着手组织草莓上市销售工作,他们要乡镇企业提前完成加工任务,腾出一定的时间放“农忙(草莓)假”,借调乡镇企业运输车辆,在高峰期租用20多辆大汽车,加上定期公交,形成了一条应时的产品销售线。此外,“赵屯草莓”出了名,市区及附近地区也有客商前来收购,解决了产期高峰的运销问题,这是第五关。
闯过这“五关”,赵屯草莓终于从几株苗的“星火”形成燎原之势,摘取了“草莓之乡”的皇冠。1999年10月,赵屯草莓研究所成立
致富的掌上明珠
1998年,赵屯草莓种植面积超过8000亩次,总产草莓7224吨,种草莓的农户,户均收入均在万元以上,据赵屯农业银行统计,全镇5742户,在农行的存款数达1.3亿元,户均存款超过了2.2万元。
赵屯草莓的栽培技术,已与世界上同纬度发达国家的水平不相上下。日本草莓专家森下昌三在参观了赵屯草莓之后说:“你们的栽培水平与日本栽培水平不相上下。”赵屯草莓栽培技术,被上海市科协列为全市36项农业实用技术之一,并被推荐为全国百项农业实用技术之一。1999年8月,赵屯镇被全国农村特色经济之乡推荐宣传组织委员会评为“中国草莓之乡”。1999年,赵屯镇获得“中国草莓之乡”称号
草莓,已然成为赵屯农民致富的掌上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