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陆葡萄网
马陆葡萄网

农业旅游或将成为上海发展新名片

发布日期:2018-09-15 06:30:19 出处:东方城乡报 作者:文字整理 陆卫 顾斯佳 阅读:1022

【瞬间】


1991年4月4日至16日由原南汇县人民政府举办的第一届南汇桃花节,标志着上海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正式起步。2002年至2012年的10年,是上海农业旅游快速扩张,集聚效应开始显现的10年。特别是借2010年上海世博会契机,上海农业旅游发展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车道。


【故事】


什么是农业旅游?农业部对休闲农业概念表述为:“以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民生活、自然资源和乡土文化资源为吸引物,提供休闲观光、农事体验、产品购买、科普教育、文化品味、养生度假等服务的产业形态。”


上海市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表述为:“依托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民生活、农村自然环境和乡土文化等资源要素,提供休闲观光、农事体验、产品销售、科普教育、文化品味、休闲度假等服务业态而形成的休闲旅游行为。”长期以来,上海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称之为“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最主要的特征,我认为是四个字:一是个“农”字,即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农民参与;二是个“乡”字,即乡村环境、乡农文化、乡愁记忆;三是个“融”字,即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融合体;四是个“新”字,就是深受市民喜爱的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


农业旅游最重要的作用,我认为用“三个有利于”来概括。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二是有利于扩大农村消费市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三是有利于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农业旅游最关键的要务,我认为可以用“四个坚持”来概括,就是“坚持农旅结合”,就是以农为本、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坚持三生共存”,就是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共存;“坚持三文并重”,就是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海派文化并重;“坚持三增同进”,就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民增乐同进。


截至2015年底,上海休闲农业景点(项目)315个,年接待游客1998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9亿元,年带动就业2.5万人。据此,按带动旅游产业总收入统计口径计算,可达152亿元之多。


上海农业旅游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早期兴起阶段(1991—2002年)。1991年原南汇区举办的第一届南汇桃花节,标志着上海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正式起步。二是快速扩张阶段(2003—2012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景点大幅增加,初现集聚效应。特别是2010年前后上海世博会成功申办和精彩举办,给上海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一个很好的机遇。2008年,奉贤县率先成立农业旅游行业协会,对农业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让原本松散的农业旅游景点,开始形成“串珠成线、连线成片”的集聚效应。三是功能拓展阶段(2013—2015年)。这阶段的特点是,景点增长趋缓,功能开发增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日趋显现。四是规范有序阶段(2016年至今)。2015年9月7日,市委常委姜平批示,9月9日、10月9日杨雄市长两次批示,要求市农委会同市旅游局、市规土局研究处理有关农业旅游用地问题。11月29日,市农委牵头市旅游局、市规土局、市林业局正式启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休憩林地产业发展规划和设施用地布局规划工作,12月24日市、区(县)两级政府部门全面开展规划编制工作,明确要求在2016年底前全部完成,将本次规划统一纳入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畴。


另外,能够充分证明上海农业旅游发展历程的,还有10个标志。这10个标志,一是第一届桃花节,1991年4月4日至16日由原南汇县人民政府举办;二是第一个农业园区,1994年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园区成立;三是第一个农家乐,1994年崇明县前卫村农家乐正式对外经营,2004年7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前卫村农家乐旅游项目时高兴地称赞:“农家乐前途无量!”四是第一次设立专项扶持资金,2005年起,市农委会同市财政局专门设立扶持农业旅游项目资金500万元,市级财政至今累计补贴了3.8亿元,区级财政配套资金2亿多元;五是第一个农业旅游行动计划,2006年市农委会同市旅游局正式制订了《推进上海农业旅游三年行动计划》;六是第一个农业旅游首发仪式,2006年1月31日,百万市民郊游暨“2006中国乡村游”上海首游仪式在上海体育场火炬台广场正式启动;七是第一个农业旅游行业协会,2008年9月6日,奉贤县率先成立农业旅游行业协会;八是第一个农业旅游支持政策,2009年,市农委牵头六委局,联合出台《关于推进本市农业旅游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九是第一个世博观光农园,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市农委会同市旅游局,推出了78家“世博观光农园”评选结果;十是第一次举办农业旅游博览会,2014年9月19日至22日,上海国际农展中心成功举办了“长三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博览会”,此后每年举办。


我们还可以通过六大类型,来概括和认识上海的农业旅游。上海农业旅游在其发展中,逐步形成了6大类型。


一是农家乐型。主要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体验采摘垂钓等农事活动为主。如崇明县前卫村、嘉定区毛桥村等。二是休闲农庄型。主要以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村生活为内容,具有休闲、餐饮、娱乐、科教等功能的休闲农业场所。如青浦区联怡枇杷乐园、松江区雪浪湖生态园等。三是观光农园型。主要是利用特色种植、养殖业资源,开展农园观光旅游。如嘉定区马陆葡萄园、浦东新区周浦花海。四是农业园区型。主要是利用原有市区两级农业园区,融休闲、观光、采摘、科教及推广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事体验场所。如金山廊下现代农业园区、松江五厍现代农业园区等。五是生态园林型。主要是利用水源涵养林、人工片林、环线绿地等资源开发生态休闲场所。如崇明县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奉贤区海湾国家森林公园等。六是民俗文化型。主要是具有乡村、乡土、农耕文化元素的特色村庄及旅游场所。如宝山区闻道园、崇明县三民文化村等。


谈到农业旅游的发展前景,我一直是比较乐观的。从全国看,“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旅游发展态势就很好,年游客接待数和营业收入增速,均超10%,整个产业呈现“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发展特点,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业态、新亮点。“十三五”期间,国家对农业旅游的发展要求是,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打造农民就业增收的新增长极。因此,我们要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长远发展出发,加快产业提档升级,创新转型。


首先是要牢牢把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难得机遇。总体来看,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从农民的副业变成了农村新的产业,从市民的临时安排变成经常性的生活方式,从农业部门的一般性工作变成了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并且在用地政策上,首次提出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并要求各地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在扶持项目上,提出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扶持方式,着力改善休闲旅游重点村的基础服务设施。国务院办公厅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3个文件中,都强调要加强规划引导,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乡村精准扶贫,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其次是要充分认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认识和把握这项工作,以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发展农业旅游,能够使农业生产实现物化产品和精神产品双重增值,有效增加农业经营性收入;能够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扩大就业容量,有效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能够把农家庭院变成市民休闲的“农家乐园”和可住可租的旅店,有效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能够把农业产区变成居民亲近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景区,保障农民收入“四季不断”。(本文根据2016年采访稿整理而成)


【启示】


农业旅游需要推进供给侧改革


当前,农业旅游仍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提高供给质量,着力打造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体验活动丰富、产品绿色安全、文化内涵深厚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加大公共服务,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农业旅游很好体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有效载体之一。